果然是非常暢銷小說的書寫手法。在不太瞭解俄國歷史背景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快速閱讀。非常易讀的一本厚書(500頁)。前後故事分鏡串連,最後結局又走向非常推理懸疑的小說本身。有種「好看,但……又缺少些什麼的感覺」。對於長篇小說而言,似乎少了編織的細膩和前後事件的邏輯鋪成。在每一條線上都有橫生枝節的故事,約三分之二部份,卻有種撒網怕收不回來的急切感。或許是期待閱讀這串連事件中,能有更多關注周遭人事物的細節描述,所以覺得有點枝節過多卻不夠完整。感覺像是顯而易見的謎底揭曉,確定答案的功能,沒有其他
中間有段故事涅斯特洛夫,那位願意幫助李奧分頭進行調查鐵道上支離破碎孩童屍體命案的上級主管,為了查案假借全家出遊來到了渡假海灘。結果一不留神,他的小兒子消失在遊客人群中,他妻子看過丈夫那些調查檔案,很清楚那些孩子的恐怖遭遇。她驚慌失措眼裡含著淚水,對著全沙灘玩水的人大喊兒子的名字,並不經意地說「他只有五歲,他被人帶走了。我們一定要找到他。我兒子碰到危險了,他被抓走了,求求幫我找他。」
一位表情冷酷的女人說:「妳不要這麼激動。」
母親:「不行,他會被人殺掉,你一定要幫我找到他。」
那個人忽然大笑起來:「這裡沒有人會殺人!他不會有事的!」
結果她先生涅斯特洛夫這時在蘆葦叢裡找到小兒子,他們一家人又團圓了。可是四周的人表情都很不友善。他們怎麼會這樣?這家人到底怎麼回事?
沙灘上,有個女人一直看著涅斯特洛夫的車漸漸遠去。她把車牌號碼記下來。這家人需要好好調查一下。
因為這個國家沒有犯罪,而這種動搖人民信心的話語,是黨的敵人。
這段故事,讓我做了個惡夢。
每每接觸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相關議題時,不經想為什麼政治上高喊的口號不合邏輯,卻還是成功地煽動了人心。究竟是詭辯學派的計謀成功,還是人的思考力越來越弱。
*他聽人說,把樹皮放在嘴裡咬成糊糊的一團,肚子就比較不會覺得那麼餓。他很相信。在這樣的日子裡,相信這種說法,對自己是有幫助的。( People had told him bark paste sated feelings of hunger. He believed them; it was a useful thing to believe.)
*稅務員一直很懷疑她-為什麼大家都生病了,只有她還好好的。這樣的日子裡,彷彿活著也是一種罪惡。( Collectors sent to check that she wasn’t hoarding grain never looked beyond the flames. They mistrusted her–why was she healthy when the others were sick, as though to be alive was a crime. )
*這個國家沒有犯罪。……社會過剩衍生出許多問題,而犯罪是其中之一,必須等到貧窮消失了,貪慾也消失了,這種問題才會跟著消失。(There is no crime. ……He knew that social excesses–crime–would wither away as poverty and want disappeared. They hadn’t reached that plateau yet. Things were stolen, drunken disputes became violent: there were the urki–the criminal gangs. But people had to believe that they were moving towards a better state of existence.)
*黨的敵人還包括信心動搖的人民。
*國安部秘密警察總部,這棟建築本身似乎散發出一種莫名的力量,令人感到不安,彷彿這棟建築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要令人感到恐懼。
*這種殺人的速度,善後處理就會成為大問題,比如說,有什麼簡單俐落的辦法可以快速清理那些屍體。
*醫生的功能只是為了研究他們痛苦到什麼程度。
*而且,為了要讓人民永遠處於高度恐懼的狀態,他們需要更多的人命來餵養恐懼。
*野蠻,真的很野蠻,可是,這種野蠻是有理由的。那是為了群眾的利益。
*無論這種悲傷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最起碼這場國葬為多年來的苦難提供了一個合法的宣洩出口。大家都可以藉這個機會大哭一場,擁抱自己的鄰居,藉機表達一種從來沒有機會表達的傷痛,而這種傷痛也隱含了對這個國家的不滿。
*個人行動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等於是宣稱國家的體制不健全,意味著個人能夠完成國家做不到的事。
*感覺得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你才有活下去的動力,不是嗎?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